攻坚克难,Lancet大数据显示我国癌症生存率有显著提升!
Tellgen
2018-07-24 10:45:57 阅读量:6412
近日,Lancet Global Health发表了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对于上述问题的新统计学研究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2003-2013年来自中国17个癌症登记处的659732例浸润性癌症患者的数据,对所有癌症和26种不同的癌症类型进行了治疗水平(5年生存率)分析。
研究显示,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从2003-2005年的30.9%显著增加至2012-2015的40.5%,农村与城市生存率差距缩小。这些可喜成绩与我国政府2003年以来对医疗保健的大量投入密切相关。此外,2005年,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了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计划(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到2015年,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网络已扩大到31个省份。
尽管近10年来,中国癌症的5年生存率显著增加,但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我国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虽然从2000-2004年的18.7%微涨到2010-2014年的19.8%,但与日本的32.9%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需引起注意的是,我国的癌症预防及早期筛查意识仍然薄弱。以胃癌为例,胃癌是亚洲国家的高发恶性肿瘤,但由于日本全民胃癌早期筛查的实施,紧紧抓住Hp感染及是否发生胃底腺萎缩这两项可控因素,因此日本新发胃癌患者中有50%为I期胃癌,而我国的新发病人中I期胃癌仅有5%左右,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差距极大。这说明了Hp感染及胃底腺萎缩检查对于胃癌的早期检出十分有效,也说明我国的胃癌筛查意识普遍缺乏。
Hp感染和胃底腺萎缩检查是什么概念呢?简言之,Hp(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主要致病菌,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我国人群中有很高的感染率。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 “过渡性事件”,胃底腺萎缩检查即对特异性的血清学指标——胃蛋白酶原I/II(PG I/II)进行检测。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PGⅠ/ PGⅡ(RPG)侧面反映了胃底腺粘膜萎缩程度。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和《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根据中国国情,推荐通过联合RPG、胃泌素17及Hp进行胃癌筛查,高度肯定了PG的价值。
此外,对于我国的流行的癌症病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膀胱癌、子宫癌及宫颈癌等,其中的大多数癌症都是可以通过预防及早期筛查被及时制止的。
通过对血清肿瘤标志物(TM)进行检测是对肿瘤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简单的方式之一。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TM指标,甲胎抗原(AFP)对原发性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可达70%。为了提高TM对恶性肿瘤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EGTM和NACB等众多国际肿瘤权威机构推荐使用数项可互为补充的指标科学搭配进行检测。如EGTM提出用CYFRA21-1+NSE+CEA的黄金三项作为肺癌检测的TM组合;HE4和CA125联合计算的ROMA指数用于卵巢癌的筛查诊断。
总的说来,尽管在过去10年里我国的癌症诊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未来还需继续努力。国家在增加对基础设施和卫生技术的投入的同时,还需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发病率较高的癌症诊疗指南,并建立国家机构来协调实施这些指南。由于早期肿瘤的临床治愈率可高达90%,而至中晚期往往低于10%,因此提高全民癌症预防和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癌症早期筛查的意识似乎更具事半功倍的效用。